【天然气水合物10月】海域水合物试采先进事迹报告会

发布者:mege发布时间:2017-11-11浏览次数:176

海域水合物试采先进事迹报告会

2017-10-06 中国矿业报 天然气水合物

 见贤思齐 奋发有为

 ——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先进事迹报告会演讲稿摘登

来源:中国矿业报

忠诚铸造伟大奇迹

 水合物试采指挥部 邱海峻

南海北部神狐海域水合物试采已经过去两个多月了,但是回想起整个过程,我的心情依然激动!这500多个紧张的日日夜夜,我们试采团队,在没有成功经验可循、没有专用设备材料的情况下,攻坚克难、摸索前行,创造了连续采气60的世界纪录!实现了理论、技术、工程、装备的自主创新和历史性突破!这样的成绩是靠什么取得的?又是靠什么支撑整个团队完成这些任务的?我想忠诚、创新、团结和拼搏是它的关键所在。

刚刚接到任务时,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系列的世界性难题需要攻克——

海况复杂怎么办?水合物试采指挥部指挥长叶建良带领团队仔细分析了近10年的海况和台风气候条件,果断将原定201710月启动试采提前至328日,这一决定抢出了安全生产窗口期,为保障安全平稳生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优质矿体在哪里?厚度多大、埋藏多深?井位选在哪里?带着这些问题,水合物试采地质组从有利目标区、优质矿体再到靶区,逐步聚焦,陆敬安、匡增桂等同志通过处理解释大量地震资料,精细刻画水合物矿体,优选了试采1井、5井等一批井位,并最终锁定试采4井。实践表明,井位选的准,资源很可靠。

储层差怎么办?泥质粉砂储层水合物开发是世界难题,不改造、没出路。指挥长大胆创新,把陆地软土地基改造技术应用到了海洋深水勘探开发,工程组谢文卫、寇贝贝等同志把储层改造试验从陆上一步步做到了海上。实践证明,改造后的储层取得了世界纪录,这是资深的海洋工程企业不敢想的创举!

试采应该采用什么工作制度?如何降压、防砂、举升到井口?第一天能不能点着火?第一个24个小时,出气只有500立方米怎么办?5000立方米呢?10000立方米呢?带着这些问题,模拟组陆程、李占钊和测试组陆红锋、万庭辉等同志,在平台上夜以继日进行模拟试验。广海局、青岛所、北京大学、油气中心和水环中心,联合攻关,进行了上千次实验,确定了“小步慢走、控压稳产”和“防排结合、以排为主”等行之有效的工作原则,这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此次水合物试采工程包括,3大模块、16项任务、32项工作、2400多个环节。从地质设计、工程方案、平台选型、长线采购到人员磨合、战前桌面推演,50多家参研参试单位,800多人的队伍,靠什么卡住每个时间节点?靠什么实现有序推进?靠的就是大家团结协作和奋力拼搏!

试采工程运行过程中,对抗台风“苗柏”也是一场经典战役。612日,蓝鲸一号正面迎击台风,5米多高大浪拍打在支柱上,隆隆作响。指挥长带领团队沉着冷静、做好预案,下定决心抗台风、保生产。经历了20多个小时惊涛骇浪中的飘摇、颠簸和战斗,在最大风力11级时,平台仍以日产5000立方米稳定生产。这种担当和坚持,确保了试采由33天向60天质的飞越!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是巨大勇气的体现,更是新时期地质人奉献精神的最高体现!

青春铺设成功阶梯

 水合物试采地质组 陆敬安

在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工作中,“地质组就像工程组的眼睛”,担负着试采井位选取、储层参数确认、产能模拟和现场测试的重任。地质组有15人,其中70%以上为80,是一支洋溢着青春活力、朝气蓬勃、吃苦耐劳的科技攻坚团队。

井位的正确选取事关试采成功的前提,“目标导向”是试采井位选择的基础。试采初期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提出了“日产3000立方米以上,持续产气一周”的试采目标。

20164月中旬,地质组接到任务,将于426日召开试采井位论证会,给我们的时间只有十多天。这对地质组来说压力之大,前所未有。

事实上,尽管我们压力大但并不慌张。此前,广海局于南海北部陆坡历经18年的水合物调查和4次水合物钻探,应该说,已经基本掌握了南海北部陆坡水合物资源的分布状况,这是试采井位选取的重要地质依据。

时间短、任务重,为了能够在规定期限拿出科学合理的井位,地质组成员常常在办公室工作至午夜,星期六、星期天更是不存在。大家对前期调查成果,从调查认识程度、矿体资源丰度和试采工程的适应性三方面进行认真梳理,经过全面而细致地评估,最终锁定神狐海域的两个矿体,在此基础上,又优选出3口试采井,对每口井的目标层段进行空间特性刻画,为工程实施提供了充分的依据。

随着试采准备工作的不断推进,试采目标被调整为了“日产10000立方米天然气,持续试采一周”。压力再次来袭,这种情况下,叶建良指挥长要求地质人员重新审视井位,从水合物系统成藏理论及确保新目标的实现出发,果断决定增加第4口试采井。该井在海上首钻即取得成功,成为实现试采目标的功勋井。

工程设计处处离不开地质数据的支撑。为此,地质组人员持续加强对储层参数的深入研究。储层的渗透率是牵涉产能模拟结果的关键性因素,而从测井、保压岩芯样品分析以及原位地层测试三种不同手段获得的渗透率数值相差较大。为此,康冬菊一方面对测井数据创新性地开展重处理和再解释;另一方面,在陆程的牵头下,开展样品实验研究,带领人员长期驻守实验仪器制造厂家,一边设计制造实验装置,一边实验,从各个角度研究泥质粉砂地层样品的渗流特征;陆红锋仅用了一个月时间分析了上千个矿物、粒度数据,率先研究井位水合物相图特征,为工程施工提供了十分重要的科学数据……

尽管此次试采成功结束了,但我们的脚步没有停下,我们坚定地将目光又投向了下一个艰巨而光荣的任务:第二次试采!我相信,这支蓬勃向上的青春团队会在第一次试采基础上,用我们的智慧和力量勇敢地去攀登新的阶梯!

在“一波三折”中创新

 水合物试采工程组 谢文卫

此次在深水浅层未固结的泥质粉砂储层进行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工程的实施,需要克服钻完井、防砂、人工举升及流动性保障等重重难关,实施过程可谓是“一波三折”,期间更是充满了攻坚克难和技术创新。

为了实现“日产10000立方米、持续7”这一目标,水合物试采指挥部指挥长叶建良带领大家创造性地引入水井和软弱地基处理技术对储层进行改造。

这次的储层改造技术是世界上第一次在深海工程中进行应用,是否能够按照设想顺利完成,我们心里也没底。自420日起,在储层改造施工的12天里,平台上试采团队的18个人,冒着海上40摄氏度的酷暑高温,轮流驻守在平台仪表房、混砂泵、振动筛、高架槽等施工关键点,24小时不间断地收集各类井下相关信息,调整和优化施工参数。工作做了很多,但我们却仍然无法准确地对海底深处的变化情况进行判断。储层改造的效果到底如何?这个问题始终像一块巨石压在大家心头!

518日,平台火炬臂的火焰熊熊燃烧到了第八天,国土资源部部长姜大明在平台上宣布我国首次水合物试采取得成功时,所有参战人员心头的那块巨石才放了下来。事实证明,这次储层改造的效果超出了预期,第一周的日均产量达到了1.6万立方米,我们顺利突破了这第一道难关。

这次在深海的泥质粉砂中进行水合物试采作业,就像在豆腐上打钻,既要保证近千吨的井口和井下系统可靠的安放,还不能破坏像豆腐一样软弱的地层,以确保不会因为出砂和地层塌陷而失败。这是试采工程面临的第二道难关。

为解决这个难题,试采团队在对中石油、中海油等进行广泛调研后,跳出了传统油气开发的局限思维,对防砂技术进行大胆创新。经过对方案的反复推演完善和现场的精心组织,克服了施工中多个环节的大量技术难题,试采团队在软弱的海底淤积层,一次性成功地完成了极其复杂的井下试采系统的安装,并经受住了60天试采的考验,有惊无险地跨过了第二道难关。

降压方案的选择与实施是水合物试采的第三道难关,它决定了水合物试采可持续时间和产量。如果压差太高,产能可能会得到快速释放,但是地层可能会因为出砂堵塞和垮塌而被破坏;压差太小就形成不了足够的产能。然而,为了实现产能目标,我们不得不一步一步的增大压差。

大家都知道,这次试采采用的是电潜泵排水降压,但是实际的产水量却远远小于预期,让电潜泵长期处于气锁干磨状态,电机的温度不断升高,随时面临烧毁的风险。虽然我们采用了动态变频、加大补液量等措施,但电机温度依然不断攀升,厂家对此也束手无策。就在我们对电机温度上升而紧张同时,井底温度突然间开始迅速下降,温度过低就会引起水合物二次生成,堵塞井筒,试采工作将被迫中断。这让大家原本绷紧的神经达到了极度的紧张,看着井底温度一次次不断下降,屡创新低。幸运的是,我们施加的大压差措施发挥了作用,控制住了井内水合物的二次生成,产气平稳,这时大家提着的心才稍微有所放松。

但是,电潜泵的电机一旦因高温而烧毁,我们将失去了保持生产压差的唯一工程手段,整个水合物试采也就可能停留在了第三十几天,那还怎么能实现连续生产60天的目标呢?就在此时,指挥长立即组织大家分析和讨论,决定将另一口井的备用氮气气举方案移植到这口井里,把水合物分解出的水从井筒里及时排出来,保持稳定的生产压差。而这套方案的变化,如何在现场进行落实和设备组织配套完全是没有预案的,如何防止气举过程中对储层的伤害也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依……

最终在施工单位的密切配合下,试采团队科学、精心地指挥着每一次的气举操作,最终保持了压差的稳定和持续生产,顺利完成了试采60天的任务目标!

最后,我想说整个水合物试采过程中的波折,远远比我介绍的这几个更多、更难、更复杂,但我们众志成城攻坚克难,在局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实现了水合物试采的理论、技术、工程和装备方面的自主创新,成功完成了世界上首次在泥质粉砂储层中水合物的试采,攀登上世界科技高峰!

凝心聚力勇担当

 中国地质调查局基础调查部 许振强

518日,国土资源部部长姜大明向全世界宣布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成功,中共中央、国务院发来贺电。世界震动,举国欢腾。每次看到、听到相关报道,作为一名地质工作者,我的心中总是充满着无比的激动和自豪。

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开发与先进国家同步起跑的指示,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设立了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工程,并列为全局六大科技攻坚战“1号工程”。试采领导小组组长钟自然超前部署,顶层谋划,亲自领导,先后主持重要会议21次,为试采工作排忧解难、保驾护航;各位局领导也多次出席有关会议,指导试采工作。

基础部作为试采工程的业务推进部室,我们全面做到“三个到位”,担起责任。一是认识到位。对局党组的每一项决策,都在第一时间传达学习、讨论研究,始终与党组保持一致。二是落实到位。将局党组的指示不折不扣地贯彻到试采全过程中,始终做到“讲政治、守规矩、有担当”。三是执行到位。做局党组决策的坚定执行者,不讲条件、不打折扣,始终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实。

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是一项史无前例的创新性工程,没有任何经验可循,只有不断开拓创新才能确保试采成功。基础部深化合作,加大组织协调,创新工作方法,全力以赴做好保障工作,当好“推进器”和“加速器”。

基础部建立了高效顺畅的联络机制,建立起“基础部-试采指挥部-平台”联络机制,形成完整的日报、周报报送体系。自36日蓝鲸1号起航以来,基础部从未出现过一分一秒的人

在岗现象,节假日轮流值班,及时掌握、报送试采进展,累计向部领导报送专报3期,日报60期,周报38期。

在这期间,基础部还多次与中央海权办、外交部、海洋局等部门沟通协调,并及时汇报勘查试采进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落实作业审批手续,确保钻探船与试采平台按计划到达试采区域。同时,组织图书馆、发展中心等相关单位,密切关注国际动态,服务部局领导决策部署,及时提供试采指挥部技术人员参考使用。

试采成功,凝聚着地质调查人的辛勤汗水,是践行新时期地质工作者核心价值观的完美诠释。基础部的同志们每天更多的时间是在伏案赶写材料,虽然没有到前线平台,但我们的心和平台连在一起,两个月的时间里,我们经常每天只休息3~4个小时,困了就在桌子上趴一会,基础部的灯经常一亮就是半宿。对于材料中的每一句话,我们都仔细推敲、精心斟酌,反复修改。记得有一份报告,我们反复修改了90多次。最终,我们基础部向党中央、国务院提交了高质量的成果报告,向全世界全面展示了试采成果和中国地质调查局风貌。

天然气水合物是在低温、高压下形成的,所以同等体积它具有更大能量。试采工作的高压也锻造、打造了基础部,使我们成为一支坚不可摧的战斗团队。

在探索中砥砺前行

 李四光学者 卢海龙

1995年,我在东京大学读博士,从那时起我就一直在从事有关天然气水合物的研究,先后在日本石油公团技术研究中心、加拿大地调局、加拿大国家研究院和北京大学进行天然气水合物有关研究。在国外工作期间,我先后参加过在日本南海海槽、日本海、加拿大马利克、土耳其马尔马拉海的天然气水合物调查,也曾主持分析过来自日本海、加拿大Cascadia、马利克、美国俄勒冈外海、阿拉斯加、印度外海、挪威海、巴西外海、尼日尔三角洲、土耳其马尔马拉海等地的天然气水合物样品,也参加过2002年在加拿大马利克的天然气水合物开发试验,在天然气水合物勘查、试采和实验研究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回国后,我又被地调局以李四光学者的形式引进,参加我国首次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有关工作。

我国首次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工程因为准备时间短,所以在准备阶段、实施过程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但是试采参与人员没有被这些困难吓倒,而是直面困难,勇于探索,克服了这些难关,成功实现了我国首次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总体来讲,本次试采成功的最主要因素是创新创新贯穿于从试采准备到试采实施的整个过程中;创新不是盲目的,而是在尊重科学规律的基础上进行的;创新始于敢于面对困难、挑战传统认识;创新是群策群力、集体奉献的结果;创新是在尊重前人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进行的

在试采准备阶段,广海局的同事们在对大量勘查资料总结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天然气水合物系统成藏理论”,并据此优选了试采地点;青岛所作为试采准备的负责单位多次组织项目参加单位对粉砂质水合物储层试采方案进行讨论、论证;为了实现长期、高效生产的目标,北京大学创造性地提出了地层流体抽取法,在地层稳定的条件下对生成过程中的相态变化进行调控,在大量数值模拟和实验模拟的基础上,针对南海储层沉积物的特点制定了生产制度,确定了生产降压方案;中油海的同事们经过大量调研,为试采优选了生产用筛管和电泵等试采设备……

在试采实施过程中,为了扩大泄气面积,对储层进行了改造;针对大量钻井液漏失,迅速分析有关原因,及时调整了泥浆密度;为生产长期高效地进行,根据“三相控制理论”摸索出一套生产调控方法;当“苗柏”台风突袭试采平台,刮断电泵电缆的时候,因地制宜,迅速尝试用气举的方式继续生产,并取得成功……

试采成功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要实现天然气水合物的产业化开发,还需克服重重难关,我和试采工程的同事们将砥砺前行,力争为天然气水合物的开发利用做出更多的贡献!

使命和责任让我们坚守

 水合物试采指挥部 王静丽

20165月,我从广海局水合物室来到刚刚成立的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指挥部办公室,全程参与了这场为期一年多、艰苦卓绝的战斗。

记得刚到指挥部的时候,缺人缺物,而且井位论证、地质设计、试采选商等重大事项又迫在眉睫,仅有的几个人都是身兼数职,几乎要天天工作到半夜一两点。那时,我们天天盼着赶紧增加人手,人多了大家一起分担就可以轻松些。想是这么想,可人手多起来时,工作并没有变轻松。在时间紧、任务重的压力下,大家拼命与时间赛跑、与困难抗衡。

20165月落实工程经费;6月完成地质、工程基本设计;7月统一地质参数、启动长线物资采购;8月签约平台并提出试采创新方案;9月平台第一次海试、优化工程实施方案;10月确定出航日期并派工程组赴各地督办各项工作,将工程关键环节一一梳理、落实;11月操船队伍到位,进行第二次海试,同时我们完成工程详细设计;12月平台交付,第三方合同全部签约。20171月备料到位,指挥部组织各参与单位进行施工前总调试;2月工程正式启动,平台出航。10个月的时间里,指挥部组织各类技术研讨会70余次,发出工作函件100余份,赴各地工作调研30余次,提交调研报告和技术论证方案60余份。

这一系列的数字,是指挥部所有成员齐心协力、呕心沥血书写出来的。他们主动放弃节假日,披星戴月只为论证最优的目标井位;他们跑遍了小半个中国,只为寻求更好的增产技术手段;他们在寒冬腊月的室外、在没有暖气的厂房里坚守,只为取得第一手的实验数据。最终他们完成了目标井位优选,实现了多项工程增产技术创新,顺利按期完成了各项工程准备工作。

我清楚地记得20167月的一天,我到指挥部邱海峻主任办公室的时候,看见他痛苦地躺在沙发上,脸色发黑,嘴唇没有血色,满头冷汗。因为工作太累、饮食不规律导致他的严重胃溃疡又发作了。他虚弱地对我说:“静丽,麻烦你帮忙找辆车送我回宿舍,我实在是起不来了。”本来以为病得这样重,他会好好休息两天,没想到第二天他又准时出现在办公室,像往常一样一丝不苟地处理着各项工作,但他的脸色依然憔悴。还有一次,他半夜胃溃疡发作,被同事送进医院,输液输了整整一夜,稍微好转一点,又回到了办公桌前。

而这么拼命的人,在我们指挥部绝不是个例。负责工程技术准备工作的谢文卫主任,他那拼命三郎似的工作方式让所有年轻人为之胆寒。指挥部的每个人都收到过他凌晨两三点回复的工作邮件,大家都对他的旺盛精力敬佩至极。在敬佩他的旺盛工作精力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他的另一面。在去往烟台的机场大巴上,他双手撑着座位扶手撑了整整一路,因为长期伏案工作,致使他的腰椎病又复发了,疼得无法坐下,但他却默不作声,随着大家来回奔波。之后全程坚守平台的谢主任,腰椎病越来越严重,腰椎关节凹陷的地方用手都能摸到,为了缓解疼痛,他每晚都趴在地上请同事们帮着踩踩,开始请平台上体重最轻的只有60公斤的崔允,后来换成体重70公斤的同事,最后甚至想请90公斤的黄道俊来踩……

每一个奋斗在一线的试采人家中都有着年事已高的父母、独挑家庭重担的伴侣、年幼体弱的孩子,在家庭最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却一直缺席。对家人的愧疚深藏在我们的心底,每每拿起电话想说声对不起,话到嘴边却又咽了下去,一句轻飘飘的对不起怎么能弥补父母妻儿呢?尽管内心备受煎熬,可是为国争光的信念鼓舞着我们,使命感和责任感让大家坚定地选择了坚守岗位。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