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 近日,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环境与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文胜教授团队与日本海洋研究开发机构(JAMSTEC)等多家单位的学者合作,在Nature Reviews Earth & Environment发表了题为“Accumulation, transformation and transport of microplastics in estuarine fronts”(河口锋面处的微塑料聚集、转化和输运)的前瞻性论文,阐述了河口锋面对微塑料输运和转化等过程的潜在影响及机制,为海洋微塑料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河口是陆源塑料垃圾向海洋排放的主要通道之一,每年约有近百万吨的塑料通过河流排放到海洋环境中,河口的复杂动力环境可能促使塑料发生一系列的复杂变化,然而这些变化尚未得到足够的关注与研究。锋面是河口区的常见现象,通常具有强辐聚、强垂向流动和强混合等动力特性,因此易于聚集海洋生物和污染物,并可诱发一系列的物理-生物地球化学相互作用过程。本研究基于全球范围内河口的观测事实,总结了河口锋面的强动力特性及其对微塑料的聚集效应,并提出了锋面对微塑料的潜在影响及机制(图1),包括:强垂向流动和强混合可能会促进海表微塑料向海水内部输运;在强混合的作用下,塑料与其他颗粒物质可能会加速碰撞并促进塑料分解;锋面处聚集的鱼类摄取微塑料的风险大大增加。文章还指出,可以通过数值模拟等手段对具有周期性的河口锋面进行预测,从而为微塑料研究和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由于河口锋面的时空尺度较小,锋生和锋消机制复杂,未来需结合高精度的观测与数值模拟对锋面动力过程及其对微塑料的影响展开更深入的研究。
图1 河口锋面对微塑料的潜在影响示意图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环境与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王涛副教授为该论文第一作者,日本海洋研究开发机构(JAMSTEC)赵世烨研究员为共同第一兼通讯作者,海洋环境与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江文胜教授等来自中国、美国、德国、日本、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多位不同学科领域的学者为共同作者。研究工作得到了亚太全球变化研究网络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项目的资助。
文章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3017-022-00349-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