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优秀事迹—高会旺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3-06-03浏览次数:1537

党员优秀事迹—高会旺
发布时间:2007-04-13  浏览次数:001451

   高会旺,男,1966年4月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省学科带头人、国家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中国海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环境保护研究中心主任、海洋环境研究所所长。

   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部级基金7项,参加国家重点与重大项目6项,目前主持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973)课题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课题一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和EI收录的论文10余篇。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博士后研究人员30余名。

  高会旺教授是中国海洋大学最年轻的院长和博士生导师。对科学的执着,使其学有所成、研有所长。作为院长和一名教师,对学生既有父母般的关爱,又以强烈的责任感从严执教,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其突出成绩主要表现在以下各个方面:

一、   筹备和建设“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根据学校发展需求,自2000年开始筹建“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2002起作为第一任院长,积极引进人才、筹措经费、开拓方向、扩展国内外交流,使学院和学科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在教育部开展的2003年全国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排名中,该学科综合实力排名第10位。

  该学科是全国近300所拥有环境专业的高校中仅有的几个“环境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之一;设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拥有国家环境评价甲级证书;环境科学是山东省高校唯一的环境科学重点和“十五”强化建设学科;海洋生态与环境实验室是山东省高校唯一的环境科学类重点和“十五”强化建设实验室;环境工程是山东省重点学科;环境科学设有山东省高等学校首批学科带头人岗位。具有了博士后流动站、博士、硕士和本科完整的学科培养体系。自建院以来,学院的科研经费已达到翻两番的目标,发表论文数量翻两番。2004年达1000万元,2005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列海大学院(学部)第4位。

二、   推动海洋环境前沿领域研究

  应环境学科发展的需求,高会旺教授具有宽广的专业知识和学科交叉优势,主要从事大气物质向海洋的输送和沉降及其生态影响、海洋生态动力学数值模拟等方面的研究,是活跃在国内外海洋和大气环境研究领域的年轻知名科学家之一,其研究成果在学术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一)东亚地区硫沉降模式及模拟研究

  建立了三维硫沉降欧拉模式,比较全面地刻画了硫沉降过程中的物理、化学机制。本研究是“八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专题“我国和东亚地区酸性物质的输送研究”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项目已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环保总局科技进步一等奖,专题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

(二)渤海水层生态系统分析及模拟

  在我国首次模拟了渤海浮游生态系统的变化规律。由两位中科院院士等组成的评定小组认为本研究“对生态系统动力学模型研究有指导意义”,“率先在渤海开展了生态系统动力学研究,对我国进一步开展生态系统动力学研究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上层海洋-低层大气研究

  2002年上层海洋-低层大气研究(SOLAS)成为IGBP(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一个新的核心计划,由IGBP,CACGP(大气化学和全球污染委员会),SCOR(海洋研究科学委员会)和WCRP(世界气候研究计划)共同支持。高会旺教授以科学家的敏锐抓住机遇,及时向国际SOLAS委员会提交了中国的计划,此后成立了国际SOLAS计划中国工作组,并任秘书长一职,进而推动了2004年国家自然科学重大项目“上层海洋-低层大气生物地球化学与物理过程耦合研究”的立项,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获得资助进行该项研究的国家。该重大项目也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成立20年来海洋学科设立的第二个重大项目。国际SOLAS计划主席Peter Liss教授对中国的计划和项目给予了高度评价,“中国在此领域的贡献为其他国家树立了榜样”。高会旺教授任首席科学家助理(冯士筰院士为项目首席科学家)。

(四)海洋生态环境的变化特征

  发展了高分辨率的三维数值模式,水平格距是以前模式的1/5,研究了渤海近岸的环流细结构特征,模拟了渤海环境条件变化对海洋浮游植物量季节变化的影响。模式已用于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973)中河流入海对海洋环境影响的研究。

三、   加强国际合作,推动学校和学院事业的发展

  2004年,受学校的委派赴德国基尔大学和布莱梅大学洽谈合作事宜,在德国的40天内,先后约请20余位教授座谈合作的方式和途径,探讨研究生培养的课程体系,推动了中德海洋领域研究生联合培养计划的实施,计划已得到教育部和德国联邦教研部(BMBF)的资助,2006年起中德双方将互派30名研究生进行课程学习。该项目的实施对中国海洋大学在研究生培养方面的国际化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高会旺教授作为中方首席科学家,自1999年起,中韩双方轮流组织每年一次的“中韩黄海海洋环境研讨会”,与澳大利亚环境部合作,分别在青岛和威海主办了“陆源污染物与海洋污染”的培训班,培训人员50人次。牵头组织了中国海洋大学与美国马塞诸塞大学人才培养和科研合作计划。主持中-日“黄河水资源变化及其对海洋环境的影响”项目,争取日方投入80余万元,获赠仪器设备价值100余万元。

四、   重视人才培养,并做到以人为本

  作为院长和一名教师,时刻关注人才培养。对学生既有父母的慈爱,又以强烈的责任感从严执教,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坚持听课制度,为年轻教师做督导;坚持联系班级了解学生的思想和学习动态,并积极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基础和前沿课程。由于事务繁忙,主动要求把课安排在晚上,但也常常是牺牲晚饭,学生们都习惯地问一句“老师吃饭了吗?”。为了学生自身的发展,关注和鼓励优秀本科生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京大学等名校去深造和发展,并亲自为他们写推荐信。作为研究生导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注重培养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已培养硕士生8名,博士生5名,正在培养的研究生20余名。对自己的研究生,除了学术上严格要求,还十分注意团队精神的培养,使其研究生团体成为学校团结奋斗研究生队伍的典范。

五、   社会兼职和公益活动

  兼任《Indian Journal of Marine Science》、《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英文版)、(自然版)、《海洋环境科学》、《大气科学》等国内外学术刊物的编委;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中国委员会(CNC-IGBP)委员、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副秘书长、山东力学学会副理事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评审专家。国际SOLAS计划中国工作组秘书长,国际大气棕色云团(ABC)计划中国科学委员会委员,日本国立综合地球环境研究所客座研究员。积极推动学会活动和民间的学术交流。

  学院在青岛市育才中学和青岛市实验小学建立了大学在中、小学设立的国内首家环境教育基地,并作为发起单位之一,建立了全市首家义工协会—青岛市市南区绿色义工协会,高会旺教授出任副会长一职。还利用业余时间为中国少年报青岛记者站、相关专业的大学生和研究生多次开设科普和学术讲座,强化大众的环境意识。

 

  高会旺教授是一位年轻的科学家,在科研方面成绩显著,作为一名院长和教师,身体力行,为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以他对科学和事业的执著追求和孜孜不倦的精神,将在我国环境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更大的成就,为山东省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所获荣誉:

1994年,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

1995年,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优秀党员

1999年,青岛海洋大学优秀党员

2000年,教育部优秀年轻教师基金获得者

2002年,山东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奖励基金获得者

2003年,中国海洋大学“五四”青年奖

2003年,山东省学科带头人

2004年,中国海洋大学优秀党员

2005年,国家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