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4日,在中国海洋大学建校10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学校全体师生回信,为学校未来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强大动力。一年来,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紧扣学校“5135”发展战略,将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转化为学科建设、科研创新、人才培养的具体行动,在党建引领、科研突破、育人提质等领域精准发力,为服务教育强国、海洋强国建设贡献着环科力量。
党建引领强根基 凝聚发展新合力
构建分层分类、全面覆盖的学习体系。通过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教职工理论学习、党支部“三会一课”、主题团日主题班会、专家辅导报告、专题宣讲等形式,打造“学—践—研”全景课堂,开展“牢记嘱托、勇担使命”大讨论,推动重要回信精神进课堂、进头脑、进社团、进网络,引导师生深刻领会精神实质与重大意义。同时,将学习宣传贯彻回信精神与巩固党纪学习教育成果、推进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三亚海洋研究院重要讲话精神、谋划“十五五”规划等重点工作任务相结合,确保各项工作协同推进。

学院开展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

学院组织学生骨干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
构建党建工作创新体系。强化党建工作“一本三基四梁八柱”组织体系建设,确保党的组织和工作全覆盖,加强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队伍建设,打造坚实组织基石;强化干部师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化各类主体教育成效,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扎实开展“三会一课”,切实将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打造坚实思想力量;强化党建赋能学科发展人才队伍建设,站稳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的政治立场,切实发挥政治引领作用,打造坚实发展支撑;强化政治责任担当,压紧压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不断完善安全应急处置机制、重大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机制,打造坚实安全阵地。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服务管理与支撑保障党支部召开党员大会
科研攻坚攀高峰 服务社会显担当
科技创新成果丰硕。2025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各类项目19项,科研到校经费近4000万元,同比增长46%。赵建教授团队成果在《Nature Water》《Nature Reviews Bioengineering》等国际知名子刊发表,校内跨学科合作不断深化,原创性标志性成果持续涌现;李爱峰教授团队成果发表在国际顶级综合类期刊PNAS,揭示了硅藻合成神经毒素β-N-甲氨基-L-丙氨酸(BMAA)的分子机制,为保护海洋生态系统与人类健康提供重要科学支撑。

赵建教授课题组研究成果“水生生态系统中轮虫对微塑料的破碎过程在全球纳米塑料污染中的贡献” 发表于国际顶级学术期刊Nature Nanotechnology

李爱峰教授团队成果“海洋硅藻细胞内蛋白结合态BMAA的生物合成途径”发表于国际顶级综合类期刊PNAS
平台建设与成果转化同步推进。获批海洋工程地质与环境山东省重点实验室(筹建)和校级深海多金属结核矿区环境野外长期观测站,积极申报深海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海南省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海口砂质海岸资源保护与恢复海南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等平台,加强“一带一路”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郑天元教授团队项目获山东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刘涛教授主持项目获青岛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郑天元教授团队项目获山东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刘涛教授主持项目获青岛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学科影响力持续扩大。举办2025全国近岸与离岸软土工程学术研讨会、南海重大地质灾害研究前沿高端研讨会、青岛市2025年六五环境日暨环保世纪行宣传月活动启动仪式,召开省部级科研平台学术年会、第九届中英学术研讨会,并参与第二十七届中国科协年会“深海采矿与环境保护关键技术”专题论坛,通过学术交流、科普传播、社会参与等方式,不断拓展国内外合作渠道,提升学科社会影响力。

组织召开2025近岸与离岸软土工程学术研讨会
锚定拔尖卓越 培育蓝色追梦人
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赵建获青年科学基金项目(A类)(原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郑浩、赵建、刘晓晖、李锋民、李爱峰入选2025年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郑天元入选2025“海洋强国青年科学家”提名,刘晓磊获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A类资助,辛佳获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B类资助,高层次人才梯队持续完善。
人才培养体系不断优化。获批山东省“双碳”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和全球环境治理(环境科学-行政管理)双学士学位项目,推进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与职业资格证认证衔接,提升专业认可度与培养目标达成度。落实卓越工程师培育专项行动,获批第三批山东省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试点。郑西来团队“地下水污染控制”课程获评第三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部教材入选第三批山东省高等教育一流教材,1个项目获学校第十五届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研究生郭修文、李守秀获2025年研究生卓越奖学金。

学院研究生郭修文、李守秀获2025年研究生卓越奖学金
“大思政”育人格局持续完善。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落实学校学生思政工作“623”工程,打造“中国红、环境绿、海洋蓝”的思政工作理念。在招生宣传、迎新等环节强化回信精神宣传,领导班子带队赴贵州、重庆、潍坊四县(市)开展招生宣传,提升学校美誉度与生源质量。以专业为导向、实践为载体、竞赛为抓手,构建科创育人体系:学生志愿者团队加入青岛市“美丽中国志愿宣讲行动”,暑期社会实践团“绿色长征——重走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足迹”获评学校十佳团队;学生团队获第十九届“挑战杯”山东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海南赛区金奖与山东赛区银奖,1名学生获第二届山东省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暨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山东省选拔赛银奖。

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绿色长征——重走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足迹”

学生志愿者团队加入青岛市“美丽中国志愿宣讲行动”

学生团队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海南赛区金奖
下一步,学院将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为指引,聚焦海洋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开展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全力推动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建设,“十五五”期间持续攻坚,将学院建设成为国际领先的海洋环境保护领域人才培养高地和科技创新中心,为国家海洋环境安全、生态健康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与科技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