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业定位

面向国家海洋强国战略需求,依托学校“双一流”建设和海洋特色优势,基于专业地质背景,培养具有良好科学素养、团队合作精神的国内一流、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环境工程专业卓越人才,建设具有鲜明海洋与地质特色的环境工程品牌专业。

(2)培养目标

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掌握海洋与地质特色鲜明的环境工程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能够在企事业单位、管理部门及高校和科研院所从事设计、运营、咨询、管理、研发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科学研究人才。具体目标如下:

目标1: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和职业道德,并能承担社会责任。

目标2:掌握环境工程专业的基本理论,具备水、气、固等污染控制工程以及环境评价、环境监测等的专业知识,能够进行污染控制工程的设计、运营和管理,具有环境工程新理论、新工艺的研究和开发能力。

目标3:掌握滨海地下污染修复或地质灾害防治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相关环境问题的识别、研究和解决能力。

目标4:能够就复杂的环境工程问题,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的能力。

目标5:能够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分析新出现的环境工程问题,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3)历史沿革

环境工程专业起源于1987年设置的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业,1999年建立环境工程专业,2010年成为山东省品牌特色专业,2011年成为国家特色专业,2012年获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8年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评估获得B+。经过近二十年的积淀,以及多学科的耦合发展,构建了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多学科交叉的教学队伍,已形成了以多个国家级、省部级教学和科研平台为支撑、本-硕-博-博后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目前学院设有5个硕士专业,5博士专业。

(4)特色优势

本专业具有鲜明的海洋与地质特色。专业人才培养的知识体系既注重水、固废、大气、土壤污染控制与修复等传统环境工程专业内容,又具有海洋环境污染和环境地质灾害防控等大尺度的环境问题。本专业期望未来培养的人才在海洋和地质有关的环境工程问题的解决中起骨干和引领作用。

 注重实践教学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验室总面积近3000m2,仪器设备总值逾3000万元。以示范中心为主体,构建了环境污染控制实验室、土壤地下水修复实验室、海洋地质灾害防治实验室,并充分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山东省重点实验室、科学考察船和在不同行业部门设立的实习基地等优良资源,保障学生实践动手和科学思维能力的提升。实践环节包括各门课程的配套实验、专业认识实习、课程设计、上机实践、环评实践、社会调查与社会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设计 (论文)、生产实习、专业文献检索与科技论文写作、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等,占总学分30%。本科生研究发展计划(SRDP)和国家级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的覆盖率达100%。

 师资力量雄厚

本专业现有教师30人,具有博士学位比例达100%,四个年级生师比达7:1,具有1年以上留学经历的教师达到50%以上。担任或曾任教育部环境工程、地质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高等学校高专高职水资源与水环境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

 学科支撑强

依托海洋环境与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山东省海洋地质环境工程重点实验室、海岸带环境保护山东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在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基金委重大仪器专项和重点项目等支持下,形成了我国海洋环境保护与灾害防治的高端人才培养的基地。2013年,“环境与生态学”跻身ESI全球科研机构前1%行列。

 专业吸引力大

构建了学院与英国东英吉利大学本科2+2合作培养模式,与美国密苏里大学、日本京都大学互派交流计划也取得了积极进展,学生有机会赴英国、加拿大等国外高校进行学术交流。随着环境产业的发展、办学水平的提高,环境工程专业的吸引力越来越大,考取本专业研究生占比超过50%;近3年其他专业净转入人数达17人(学生数增加11%)。

(5)主干课程

本专业课程设置特色明显,主要课程有:大学数学、大学化学、大学物理、大学英语、大学计算机、专业导航讲座、工程制图、工程力学、水力学、环境微生物学、环境监测、环境工程原理、环境工程土建概论、普通地质学、水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物理性污染控制、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等基础课和专业课;环境海洋学、海洋环境调查实习、海洋环境工程等特色课;以及滨海地下污染修复特色模块和地质灾害防治特色模块课程,其中滨海地下污染修复模块有环境水文地质学、地下水污染控制、地下水动力学、土壤污染与防治、环境地理信息系统、海水淡化技术与工程、海洋环境影响评价等课程,地质灾害防治模块有岩土力学、工程地质勘查、水文地质学与工程地质学、地基基础与灾害防治、岩土工程有限元分析等课程。

(6)毕业生去向

本专业毕业生近五年来约50-70%出国留学、推荐免试或考取研究生,少部分毕业后直接就业。主要去向:国外或国内一流高校、科研院所深造,政府机关,及环境工程、海洋或岩土工程相关的设计、施工、咨询等企事业单位。

(7)联系方式

电话: 0532-6678201166782570

联系人:陈友媛、刘涛、季军远